近日,长安汽车宣布将与华为和宁德时代抱团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如火如荼,车企、互联网、科技通讯企业纷纷抱团入局,投入研发或扩大布局,这对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一个是代表了中国ICT(信息通信技术)顶尖水平的华为,一个是作为动力电池产业头部企业的宁德时代,通过资金实力雄厚的长安牵线,让三个"顶级玩家"坐到了一起。这其中,宁德时代的入局,被外界看作是动力电池企业深度参与整车开发和设计的重要信号。
可以看出,宁德时代正在“出圈”。
早在2018年,宁德时代就已开始为“破圈”做技术储备。当年,宁德万和投资集团注资成立宁德时代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一度被认为其意图率先在业内形成新能源汽车电动系统的“总成效应”,成为一体化的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
同年,宁德时代在中国市场投资了首家造车新势力-拜腾汽车。当时的拜腾CEO毕福康曾讲过,宁德时代投资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向整车企业提供电芯,而是想与车企合作整车开发。
从那时起,关于宁德时代计划布局全产业链的消息迅速传遍汽车圈。
2019年4月17日,宁德时代与华为在上海签订合作协议。牵手华为的目的是,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整合提供基础IC方案。今年3月份,宁德时代投资成立一家名为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的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
显然,在三电技术以及充电市场均埋下伏笔的宁德时代,只缺少成立汽车公司一个最终输出环节。
在经历了造车新势力“下饺子”般末路狂花式的野蛮增长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出现严重的产能和品牌过剩。进入2020年,资本的“烧钱”游戏落幕在即,多家造车新势力已陷入负债危机,这对于“持币观望”进入整车领域的宁德时代不可谓一个绝佳时机。
今年8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将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相关投资,投资金额不超过190.76亿元,其中境外投资额不超过25亿美元。
“190亿”、“上下游”,这些关键词引发市场上多种猜想,当时就有观点认为,宁德时代要搞大事情了。果不其然,还不到三个月,宁德时代便“左拥长安,右抱华为”,联手成立了高端汽车公司。
不管是华为还是宁德时代,其中任何一个与车企联盟,都能够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但关注的背后也免不了质疑声,连续多年称霸动力电池行业的宁德时代,为何急于向上下游产业拓展?
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外企入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这让居于业内领先地位的宁德时代,也陷入了增长难题。
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宁德时代营收增速放缓的势头更加明显,同时其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今年上半年,搭载宁德时代NCM811电池的广汽新能源车型,在两个月内连续三次起火。这引发了业内对811电池技术路线与成熟度的大讨论,甚至有宁德时代将放弃811电池的传言流出。
讨论声还未停止,宁德时代稳坐三年的全球动力电池宝座,被迫易主韩国LG化学。
此外,宁德时代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都同比下降超过7%,毛利率降幅2.64%。相比2017年,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已经跌去10.34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看好宁德时代的资本市场,也难免对它的增长能力产生了质疑,摩根士丹利甚至将宁德时代的股票评级从超配下调至平配。
受各种负面消息影响,宁德时代股价也曾一度大跌,但短短几个月之后,其却再度大涨,成为首只市值突破5000亿元的创业板股票。显然上半年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并没有对宁德时代产生太大影响。
除市场波动因素,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要知道,整车车企制造商与电池供应商两者在享用属于自己“蛋糕”的同时,也在相互垂涎对方的领域。
在动力电池领域,基本已经不存在新进入者生存的机会了,因为存在非常高的资金门槛、技术门槛、人才门槛、时间门槛。但对主机厂来说,这四个门槛则可以轻松跨过。
目前可以看到,特斯拉、比亚迪、长城、吉利都在自己造电池,丰田、大众也在以合作的方式自造电池,福特也有自产电池的计划,所以主机厂自己造电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与威胁,宁德时代积极寻找新风口也在情理之中,而与长安、华为联手打造一家高端智能汽车公司,成为其“破圈”的快捷方式。
政策助力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突飞猛进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互联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共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近几年也突飞猛进,尤其是在顶层政策和标准的指引下,新的出行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近日,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路线、愿景、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创新发展需求,以期为我国汽车产业紧抓历史机遇、加速转型升级、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明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今年以来,关于车联网的利好政策频出,从年初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到近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再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颁布,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赛道驶入“高速”路
在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逐渐完善的同时,今年以来,百度、华为、比亚迪、腾讯、驭势科技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深度与落地速度。
11月10日,现代汽车集团与人工智能计算技术领域的领头企业英伟达扩大合作,共同开发车联网运营的核心技术——计算系统,以强化未来汽车市场主导权。根据规划,从2022年起,现代汽车集团推出的汽车产品将采用高性能信息处理半导体“NVIDIA DRIVE“的车联网操作系统。未来,现代汽车集团还将不断对智能网联系统进行技术革新,计划在今后推出的车辆上将应用一体化数字座舱,提供更为安全的驾驶体验。
不仅是车企,互联网企业、信息通讯技术企业也在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的布局。
百度目前已推出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的Robotaxi出租车、“百度阿波龙”商用级无人驾驶电动车、实现泊车自由的Valet Parking自主泊车解决方案,以及构筑人车路数据感知及智能分析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等。
阿里巴巴早在2015年就选择与上汽合资成立斑马网络。最核心的产品是基于AliOS的斑马智行车载系统。
相较于BAT,华为的车联网布局稍晚,但是华为进军车联网市场的目标非常清晰,要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即为智能网联化的车企提供芯片和软件系统,帮助企业造“好车”。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升级,车载芯片与中央处理器、车载操作系统、无线通信设备、以及智能化座舱等等产品都将面临大量的产业化。通过智能网联汽车不断成熟,带动这些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文章来源: 产业最前沿,汽车评判